当前位置:首页 >> 检察在线 >> 检察新闻
以检察之力守护华侨“乡愁印记”
发布时间:2023-09-18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512
字号:【  


梅州市梅县区是全国著名侨乡。为了让华侨游子对乡愁故里有印记可循、有文物可观,梅县区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开展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对辖区16处省、市、区级涉侨文物保护建筑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核实,立案办理涉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30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涉侨文物进行修缮整改、划定保护界限等,用心用情守护华侨游子逐梦寻根的“乡愁印记”。

 

一座建筑一卷史。古宅凝聚着海外华侨的辛勤结晶,是展示华侨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海外华侨乡愁记忆的载体。位于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的“爱春楼”,建于清末,为松口同盟会会员谢逸桥之伯父、华侨富商谢梦池所建,被列入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广东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1918年孙中山先生到梅县拜会谢逸桥等同盟会会员、发表革命演说时曾在此居住,该楼对于研究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和梅县中西混合式建筑具有一定价值。梅县区检察院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爱春楼”内外长满杂草、堆满砂石等杂物,对楼房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梅县区检察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职能,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职能部门座谈了解,灵活运用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职能部门积极落实养护措施,并推动建立了日常巡查监管机制,落实常态化保护举措。当该院开展“回头看”,再次走进“爱春楼”时,其周边环境已整洁有序,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完善文物标志对涉侨文物保护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位于松口镇的中山公园,由华侨和本地乡贤兴建,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8年亲临松口同盟会组织的革命业绩,是广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梅县区检察院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中山公园未设置有文物单位保护标志,经与当地镇政府进行磋商,目前已挂牌文物保护标志,为中山公园补办了“身份证”,完善文物标志说明,有效守护了涉侨建筑“有形文化”。

 

一座广场一故事。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纪念海外华人“印度洋之路”项目,在梅县区松口镇建设了中国大陆唯一移民纪念设施——中国移民纪念广场,这是对梅州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原乡的纪念和印证,更是海外侨胞寻根溯源的象征。位于该广场靠近江边的地方,耸立着两台锈迹斑斑的货运吊机,见证着客家人下南洋的辉煌岁月。梅县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两台吊机因年久失修,未采取相应围蔽及设置警示标志等,存在倒塌及危及人身安全的严重隐患。经该院与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进行磋商,已督促及时检修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有效保护了两台吊机的参观价值和参观人员的人身安全。

 

一纸侨批一腔情。百年来,漂泊海外的侨胞写下一纸纸侨批,字里行间,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见证。侨批纸短,家国情长。为活化侨批资源,梅州市检察院、梅县区检察院联合走访隆腾侨批收藏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部分侨眷,详细了解该区侨批保护现状,促进规范侨批保管。为切实维护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该院重点围绕“四个一”,即“一次涉侨情况调研、一次涉侨保护磋商、一次走访侨胞、一系列专项监督”,对接侨胞侨眷的司法需求,以实实在在的司法行动增强侨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刚性的检察监督、柔性的文化保护,共同守护好侨资源,使侨胞心有所向、情有所系、根有所在,是检察机关的职能所在,更是检察机关的担当所在。”梅县区检察院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梅县区检察院将加强与统战、侨联等部门的联系协作,探索建立“检侨工作联络点”,发挥检察职能持续加强侨资源保护,带动更多的侨胞侨眷一起把“侨”的文脉不断延续下去,在促进侨乡梅州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强司法保障。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头条号

关闭